
全文长 3200 字厦门股票配资,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

最近走在中小学的走廊里,偶尔会听到学生凑在一起小声嘀咕:“他要是再管我,我就打电话举报”;家长群里,也总有人暗戳戳地说“不行就找教育局,一举报一个准”。
曾经用于监督违规行为的“举报”,如今渐渐变了味,成了校园里的流行语,甚至成了一些人手里的“武器”。
可这样的“流行”,到底是在守护教育,还是在一点点摧毁它?
1
“举报”变味:
从监督利器到日常闹剧
谁也不会否认,教育需要监督。
有偿补课、食堂卫生差、教师体罚变现体罚学生、违规订教辅资料——这些真正损害学生权益的事,就该被举报,被查处,被纠正。
网上报道有某市学校老师私下组织补课收费,家长举报后,教育部门迅速调查处理,不仅退还了费用,还对老师进行了处分,那时候的“举报”,是给学生和家长的“定心丸”,是教育公平的“守护者”。
可现在的很多举报,早已脱离了“监督”的本义,演变成了一场场荒唐的闹剧。
张老师是一所初中的班主任,上周刚经历了一场“举报风波”。
班里排座位时,一位家长找到她,要求把孩子调到前两排,理由是“孩子坐在后面听不清”。
可那个孩子身高1米8,比班里大多数同学都高,张老师耐心解释:“您家孩子坐在前面,会挡住后排同学看黑板,我按身高和视力排座位,就是想尽量公平。”
话还没说完,家长脸色就沉了:“我不管别人,我孩子必须往前调。”
张老师没答应,结果第二天一上班,就被校长叫到了办公室——教育局接到举报,说她“排座位不公,歧视学生”。
更让老师无奈的是课堂上的小事。
李老师教语文,上周上课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睡觉,她走过去轻轻叫醒,说了句“上课要认真听,不然跟不上进度”。
没想到当天下午,家长就带着孩子找到学校,说李老师“当众侮辱孩子,伤了自尊心”,还直接举报到了12345,要求“处分老师”。
李老师委屈又无奈:“我只是提醒他上课别睡觉,怎么就成了‘侮辱’?”
就连体育老师也逃不过。
王老师负责小学四到六年级的体育课,上个月有学生跟家长说“体育课跑步太累,还得站队”,家长直接举报,要求“体育课取消跑步,让学生自由活动”;没过多久,又有学生举报他“不举办运动会”,可学校的运动会本就安排在秋季学期末,王老师拿着教学计划解释,得到的回复却是“先稳住家长和学生,别再引发舆情”。
这些荒唐的举报,渐渐成了校园里的“常态”。
学生嘴里的“我要举报”,不再是对违规行为的不满,反而成了逃避管教、发泄情绪的口头禅;家长手里的“举报电话”,也不再是维护权益的工具,变成了满足个人要求的“杀手锏”。
2
为何举报能“滥用”?
谁给了“软柿子”标签
看着这些荒唐的案例,我们难免会问:为什么一句“举报”,就能让学校和老师如此被动?
为什么有些家长和学生,会觉得“举报”是百试百灵的办法?
答案从校长们的大会发言里可见端倪。
几乎每个中小学的校长,都会在教职工大会上强调:“教学成绩差一点没关系,大不了再补;但要是出了安全事故,或者引发了舆情,谁都担不起责任——轻则批评,重则处分追责。”
这句话,成了很多老师的“紧箍咒”。
不是老师不想管,而是不敢管。
上级部门对“舆情”的高度敏感,让学校成了“惊弓之鸟”。
只要接到举报,不管事情真假、轻重,首先要做的就是“平息事态”——批评老师、安抚家长,哪怕老师没有错,也要先“认错”。
就像张老师排座位被举报后,校长跟她说:“别跟家长争,先道歉,不然教育局那边不好交代。”
这种“不问对错先压老师”的处理方式,渐渐给家长和学生传递了一个信号:学校和老师就是“软柿子”,只要举报,就能达到目的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诬陷举报几乎没有代价。
就算最后查清楚老师没有错,举报的家长和学生也不会受到任何批评或提醒,仿佛“举报”只是一场没有后果的“游戏”。
有位老师说,她班里有个学生,每天都拿着电话手表玩,还跟同学炫耀:“我昨天又打举报电话了,就想看看老师着急的样子。”
孩子或许不懂“举报”的重量,可家长该懂;可有些家长不仅不引导,反而默许甚至鼓励——只要能满足自己的要求,哪管是不是冤枉了老师,是不是扰乱了校园秩序。
就这样,“举报”成了一场恶性循环:上级怕舆情,学校压老师,老师不敢管,家长学生觉得“举报有用”,于是更多人滥用举报——最后,受伤的是整个教育生态。
3
师道尊严渐失:
当教育沦为“舆情避险”
教育的核心是什么?
是“传道授业解惑”,是老师用自己的言行,教学生做人、做事,教学生知识和道理。
可现在,很多老师连“管学生”的勇气都没有了。
以前,学生上课说话,老师会提醒;作业没完成,老师会批评;欺负同学,老师会教育。
可现在,不少老师学会了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:学生上课睡觉,假装没看见,怕被举报“侮辱学生”;学生不写作业,不敢催,怕被说“给学生压力”;甚至学生欺负同学,也只敢轻轻劝两句,怕被家长找上门“说体罚”。
一位有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感慨:“以前学生见了老师会问好,会愿意跟老师说心里话;现在有些学生见了老师就躲,甚至敢跟老师顶嘴,因为他们知道,只要说一句‘我要举报’,老师就不敢怎么样。”
师道尊严,不是老师要“高人一等”,而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,是老师敢于管教的底气。
古人说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如果学生不尊重老师,甚至把举报老师当乐子,怎么会听老师的话,怎么会接受老师教的道理?
更可怕的是,当教育的首要任务变成“安全稳定”“舆情监控”,教学和育人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。
有老师说,现在备课的时候,首先想的不是“怎么把知识点讲清楚”,而是“这个内容会不会让学生不满意”“这个要求会不会引发家长举报”;学校安排活动,首先考虑的不是“能不能锻炼学生”,而是“有没有安全风险”“会不会有人举报”。
这样的教育,就像被捆住了手脚的人,怎么能教出有担当、有规矩、有知识的学生?
4
谁在为闹剧买单?
最终代价落向何方
有人说,举报老师、举报学校,最多就是让老师受点委屈,让学校多费点劲,能有多大影响?
可事实上,这场“举报闹剧”的最终买单者,是学生,是家长自己。
当老师不敢管学生,学生失去的是规则意识。
上课可以睡觉,作业可以不写,欺负同学不用承担后果——这些坏习惯一旦养成,到了社会上,谁还会像老师一样“忍让”?
到时候,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。
当老师不敢教“道理”,学生失去的是正确的价值观。
老师不敢批评错误,不敢引导是非,学生就会觉得“只要我不高兴,就能举报别人”“只要我想,就能打破规则”——这样的孩子,怎么能学会尊重他人、承担责任?
当教育沦为“舆情避险”,学生失去的是真正的成长机会。
体育课不敢跑步,怕累;运动会不敢举办,怕有风险;实践活动不敢组织,怕出意外——这些本可以锻炼学生体质、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,都被“举报”和“舆情”吓退了,学生只能在“温室”里长大,怎么能应对未来的风雨?
家长以为“举报”能为孩子争取利益,可实际上,他们是在亲手毁掉孩子的教育环境。
没有了敢管的老师,没有了正常的教学秩序,没有了健康的校园氛围,孩子能学到什么?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?
说到底,我们需要的不是“一刀切”的舆情管控,也不是把举报当武器的对立,而是让“监督”回归本义——举报该举报的违规行为,保护该保护的师生权益;让“教育”回归本质——老师敢教,学生愿学,家长肯信。
只有这样,校园才能变回真正的“育人之地”,而不是“举报闹剧”的舞台。
当有一天,学生不再把“举报老师”挂在嘴边,老师不再因为“怕舆情”而不敢管教,家长不再把“举报”当捷径——那时候的教育,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,才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!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
中小学\"十五五\"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·专题八讲

邀请函|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

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

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《班主任说》编委会遴选
作者|陈黎明
来源|黎明在线520
编辑|智库君
说明|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长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